導讀:大家都知道,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帶動應用終端的體驗升級,相關元組件技術得到很大提升。麵板作為大多數應用終端必不可少的部件,麵板的技術規格演進和供需狀況也受到了大多數應用終端廠商的高度關注。WitsView認為,中國的麵板產業將持續為中國的科技產值提供一方之霸的貢獻。同時,WitsView從五大關鍵趨勢出發,分析了2018年顯示屏產業發展狀況。
大尺寸麵板產能充足,2018下半年供過於求的狀況將得到改善 可以說,2017年大尺寸麵板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產能。WitsView表示,2017年大尺寸麵產能擴充非常積極,一共有3條新的產線+2條產線的擴充。而2018年,產能依然非常充足,並將新增京東方10.5代以及中電集團8.6代與8.6+三條產線。
針對大尺寸麵板的供需狀況,2018年全年供過於求比為8.5%,比2017年增加2.5%。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計算減產的情況下,2018年Q1的供需比高達14.9%,供需失衡狀況相對嚴重,主要原因在於Q1是傳統行業的淡季,而Q2的供需比將相對趨緩,但還是高達9.5%。WitsView認為,最快也要到2018年Q2底和Q3之間,需求才會回升,所以2018年下半年大尺寸麵板的供需會相對平衡。
到2020年,全世界至少有4-5條10.5代產線 據WitsView數據,目前規劃中的10.5代產線非常多,2018年Q1,合肥京東方便將開出中國第一條10.5代產線,這也是全球第一條10.5代產線,因此備受矚目。緊接著,在2019年,國內的華星和韓LG都會啟動第一條10.5代產線;此外,鴻海和夏普在廣州的產線也會在2019年進入10.5代。
同時,京東方11月會在武漢宣布第二條10.5代產線的動土,預計到2020年也會加入市場供給的行列。換言之,到2020年,京東方旗下至少有2條10.5代產線,而全世界至少有4-5條10.5代產線。值得注意的是,10.5代麵板大小是8.5代的1.8倍,怎麽去消化產能是未來業界必須去解決的課題。
在產能占比方麵,2017年,10代以上產能占比非常小,隻有3%,主要的產能貢獻還來自於8.x,主要是8.5代,產能占比達58%。隨著2018年10.5代陸續加入這個市場,預估到2020年,全球 10.5代的產能大概會達到14%的占比,恐擠壓6代與7.x代的生存空間。
在各區域麵板產能市占方麵,WitsView表示,2017年,產能占比最大的是韓國,第二是台灣地區,第三是中國大陸。預計到2018年,中國大陸廠商會以32.5%的市占比拿下全球第二大產能的液晶麵板區域。此外,隨著京東方、華星10.5代液晶麵板產線的開出,預計到2019年,中國大陸會以37.4%的占比拿下全球大尺寸麵板的冠軍寶座。
10.5代主要有兩個關鍵的產品,一個是8麵取的65寸,另一個是6麵取的75寸。相對於75寸,65寸的產品離我們更近。2015年,台灣廠商因6代線兩切的優勢占據整個65寸的市場工藝,但是隨之韓廠商就以8.5代混切方式(65寸+32寸)掌握 65寸麵板的主導權。
目前,大陸廠商還沒有嶄露頭角,但是在10.5代加入之後,預估到2020年,整個65寸供給會出現很大變化,首先,京東方就一家廠商的供給占比會達到24%,再加上華星的8%,大陸廠商會占據三分之一的65寸工藝市場,所以不止是產能上領先,中國大陸在大尺寸、大世代的供給角色也會越來越重要。
目前在高端電視中,OLED比量子點更受歡迎 2017年,OLED電視的出貨達150萬台,明年在LGD持續擴產的前提下,出貨上看240萬台,滲透率可望首度突破1%。但是,量子點電視的出貨可能隻有125-130萬台,換言之,在高端電視的競爭中,量子點相較於OLED敗下陣來。
WitsView認為,其實領頭羊的角色永遠是最重要的。量子點的領頭羊是三星,但是三星2017年下半年在策略上有非常大的轉變,三星放棄了沒有銷量的產品,反而把出貨的重心放到中階但是起量的產品。因此,三星在量子點的資源減少了,自然減少了整個量子點包括 TCL、海信在量子點上的關注程度。
那麽,未來量子點和OLED之間的競爭態勢是怎樣的呢?
WitsView認為,從短期來看,特別是2018年,OLED因為稀缺,在高端電視市場依然維持一定的競爭力。但是,OLED在電視市場麵臨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挑戰:一是目前OLED在全球隻有LGD一家供應商,這使得很多客戶不敢去啟動OLED麵板電視的計劃;二是液晶電視降價有限跟麵板的價格脫離不了關係。因此,OLED明年如果要維持240萬-250萬的出貨,必須在終端的售價上作出犧牲,但這樣的壓力最直接的會反饋到LGD身上,因為客戶會要求他們在OLED麵板上做一個降價;第三個挑戰也是最大的問題,一年150萬台的出貨在全球的占比隻有0.7%,相對於液晶麵板電視,仍然是一個占比很小的利基市場,他很有可能被剔除在整個行業之外。
反觀量子點電視,是不是因為三星策略的轉換就完全沒有希望了呢?WitsView認為,實際上也不是,第二代的量子點電視(QDCF),即QD量子點材料跟現在的液晶屏上的彩膜做結合,可以降低整個量子點的成本,最快2018年下半年會在麵板端放量,然後產品的量產可能需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
AMOLED在智能機市場持續蠶食,柔性AMOLED將取代硬性AMOLED OLED在小尺寸上的投資非常積極。WitsView表示,小尺寸OLED產能的擴產熱度持續維持不贅,預計2018年產能將比2017年增加55.3%。2015年到2020年間,小尺寸AMOLED產能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7.2%。小尺寸OLED產能的擴產上,除了Samsung Display持續積極應對外,LGD也因為主要客戶Apple采用風向的改變而轉趨積極。大陸包含京東方、天馬、國顯等廠商接下來也將扮演產能推升的關鍵角色。此外,考量資金與市場競爭,日本跟台灣廠商在OLED的投資上顯得十分保守。
同時,WitsView認為,今年在iPhone X的推出激勵下,搭載AMOLED麵板的iPhone比重為 20%。隨著AMOLED麵板供給量的提高,預計蘋果最快能在2020年將所有的iPhone轉至AMOLED陣營。
據悉,samsung Display今年獨占iPhone AMOLED麵板的供應。LGD積極投資柔性AMOLED產能,預計2018年能開始對Apple供貨。由於技術與產能獨步全球,WitsView預估即使到了2020年,Samsung Display的供貨比重還是超過一半。
WitsView認為,開拓AMOLED麵板供應商將是持續是蘋果未來幾年的重要課題,除了韓係廠商外,日係甚至中係廠商都可能加入AMOLED對iPhone的供給行列。蘋果會選擇誰會做下一個柔性 OLED 的供應商呢?WitsView提出了四個指標給大家參考,分別是企圖心、充足的資金、關鍵設備的取得(世界一流的蒸鍍設備)、現有業務的合作。
此外,WitsView表示,AMOLED在智能機市場持續蠶食,2017年滲透率為28%,預計到2020年會攀升至43%。考量產能擴充的方向以及規格的獨特性,柔性AMOLED將是未來幾年滲透推生的主力,其占比將從今年的28%提升到2020年的61%,硬性AMOLED很有可能被淘汰。
2017年第4季度18:9麵板傾巢而出,並將保持高速增長 2017年可以說是全麵屏的元年,但是元年通常也會出現很多的狀況。WitsView表示,今年最大的狀況是全麵屏的手機屏幕供給都要集中在2017年Q4。同時,這也衍生了兩個問題,Q3已經有廠商推出全麵屏麵板,從而因比較高的單價在市場上取得較高的利潤,但是一旦進入Q4,各主要麵板廠的18:9麵板傾巢而出,使之進入標準化的輪回,屆時18:9與16:9的麵板價格競爭將越趨激烈。
最後,WitsView表示,隨著麵板供應限製逐步解除,2018年18:9滲透率上看36%,未來18:9麵板將維持高速成長的趨勢,預估至2021年占比達8成以上。希望屆時能刺激到已經趨於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
(责任编辑:郭峰)